父母:你sleep啦 「半桶水」英文累子女語障
發布時間: 2015/08/19 11:13
最後更新: 2015/08/19 17:55
不少父母說話時中英夾雜,「自製」語言障礙,致子女要接受治療重學廣東話;言語治療專家指,多語夾雜、重學廣東話的情況愈來愈多,每10個因語障求診的就有1個,甚至有學童準備升小一仍不懂說廣東話。
本港2005至06學年約有8,000名學童患言語障礙,但去年,單是衞生署接收的個案已有2,400個。
兒童語言學習關注組創辦人余佩佩指,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往往至1歲半仍未說話、3歲只能說單字,又或句子結構錯亂,如將「媽咪去買餸」說成「買餸媽咪去」,同時亦不懂表達日常事情。
她指,語言障礙多與先天發展遲緩有關,若及早發現,可作評估治療;然而曾有家長育有2歲3個月幼兒,因其發音不正而求醫,幼兒被診斷為「黐脷筋」後動手術,不過情況無改善而再求助,才發現幼兒是患語言障礙。
TOPick編輯就綜合了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因素:
1. 中英夾雜 使子女混亂
父母為「營造」英語環境,即使力有不逮時仍以中英夾雜對孩子說:「你sleep啦」;有4歲女童因父母勉強的英語訓練,致只得2歲的語言程度。
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朱嘉麗指出,中英夾雜嚴重影響兒童學習語言,她曾聽有家長說「Drink ju ju啦」,原來是指飲果汁(juice);她指,因父母的言語令子女有語言障礙是十分可悲,使其混亂之餘亦窒礙發展。
曾有在國際學校就讀的4歲女童,因上課「無反應」,老師要求家長為她安排語言發展評估;評估期間發現父母英語水平欠佳,而日常溝通,父母亦只用重複句子結構,如「I like this、I like that」,以致女童難以理解、學習,甚至因而欠缺信心。經評估後,該女童無論英文或廣東話程度都不足2歲。
另外,不少家長都愛在中文句子中夾雜英文單字,例如「你食唔食Chicken Wing?」、「你去唔去Wee Wee?」,但很多時候家長未必懂得這些英文單字的正確串法,有家長把「Wee Wee」錯誤串成「Vee Vee」。
2. 社會變遷 多語溝通致混淆
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朱嘉麗亦指,隨社會環境變遷,令語境多元化,如說普通話的父母、說方言的祖父母,幼童入讀本地學校,再加上家長教導模式,以致不諳廣東話、甚至出現語障而要求助者日增。
然而,曾有求助家長明言,因英語及普通話均有拼音可學,「感覺上較廣東話有9個聲調易學」,因而摒棄廣東話,到後來上課發現幼兒不諳廣東話,甚至表達有困難而求助,因而要重新學習廣東話;該中心每10個語障求助者當中,約有1至1.5個兒童,要重學廣東話。
3. 食物攪碎吃 致口肌弱發音差
家長過分照顧亦會「造就」發音不正,朱嘉麗指,家長擔心幼兒飲食,會將食物攪碎,但舉動卻會削弱幼兒口肌發展;而自幼兒長出牙齒後,已可食魚蓉、雞肉塊、小餅乾或「食粥仔」等;1歲起亦應棄用奶樽,改用飲管或水杯飲水,有助口肌訓練,及發音如「烏」、「媽」等類似詞語。
朱嘉麗提醒,家長要留意兒童的語言發展若出現遲緩半年的情況,應馬上改為單語境,再留意情況。
以下就有一些專家建議如何避免影響兒童的語言發展:
把握黃金時間 勿講「BB話」疊字
關注組創辦人余佩佩指,因政府服務供不應求,即使求醫,等待評估亦要輪候一年或以上,再輪候服務更額外需1至2年時間,建議家長在等候中把握黃金時間與子女對話,「若非真正有障礙,半年都可有成效」,同時亦要避免與幼兒講「BB話」及疊字,否則只會愈學愈困難;亦應避免看光碟語言,因只有單句而無溝通,只會變成鸚鵡式說話。
學習從詞彙開始
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黃國成指,兒童學習語言應由詞彙開始,建議家長每日安排3本中文或英文圖書繪本伴讀;一方面兒童將圖案與字詞連貫有助學習,家長亦可避免要胡亂拼湊出不合文法、句子結構的英語句式,甚至出現「唔知點講」。